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

南财人物故事

红色作品践使命,挺膺担当新征程

文字:林鹿 章然  图片:由受访团队提供   发布日期:2023-12-13  浏览次数:

日前,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落幕。Kaiyun官网新闻学院报送的参赛作品“重温革命实践历程 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三大战争亲历者访谈纪录”(成员:王兰兰、焦楚棋、张欣颖、赵柳娜、储范阳、高欣怡、姚宇杰、蔡周楠、姜杭辰;指导老师:张蓓、李博伟)在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得国赛特等奖。这是Kaiyun官网首次获此殊荣,实现了零的突破。

项目着眼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思想,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战斗的故事诠释了伟大斗争精神的深刻内涵。历时两年七个月,团队在华东四省一市深度访谈50位革命老战士,形成25万字口述史访谈资料,举办10余场线上线下宣讲活动,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走进军休所: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项目负责人王兰兰介绍:“我们的项目是从2020年开始的。那时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社会各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新闻学院18级同学在张蓓老师和李博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军休所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同学们被老兵的战斗故事所吸引,也了解到留存革命老兵集体记忆的紧迫性,为了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团队就此开展口述史访谈项目。”

储范阳回忆了寻访三大战争亲历者的艰难过程。去年10月,南京军休中心向团队提供了26位受访者,同学们欢欣鼓舞,期待能早日完成访谈任务。但是,接下来因为疫情,学生无法离校,名单上的不少老战士去世或染重病,最终团队只完成了对9位老战士的访谈。“疫情给我们的调研带来了重重困难。但是,团队成员重温革命实践历程、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情怀矢志不渝。”焦楚棋说,“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在凛冽寒风中,在炎炎烈日下,我们扛着大包小包的摄影器材奔赴军休所及老战士家中进行采访。暑假期间,我跟随老师去上海采访韩德彩中将。在火车上,我们一边准备采访资料,一边修改参赛视频。”

(团队和江苏电视台携手采访韩德彩中将)

赵柳娜表示,调研的艰辛不只是面对面访谈的那几个小时,更多的是前期与后期的准备工作。“访谈开始前,我们要深入了解受访老战士的背景资料,每个人物的采访提纲都要经过数周的打磨。访谈之后,我们的工作更是繁琐。先不说后续的微视频制作与新闻稿件的撰写,首先要做的是对全程访谈录音的文本化整理。每一场深度访谈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三四个小时,因此经常有几万字的口述资料需要整理。有些老战士方言很重,需要反复去听。口述当中提到的人物、战役、时间、地点,都需要去查阅历史资料,确保真实性与准确性。大家最终看到的仅仅是25万字的口述资料,但背后隐藏的是几十倍的努力与付出。”

访谈的过程是艰辛的,但队员们收获满满。高欣怡回忆道:“访谈中,大家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王彦生面对‘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还是保送云南大学深造’的选择时,毅然选择了前者;王学瑜七天七夜抢救伤员近万名,当时的医护人员一共才13人;马文贤讲述老百姓推车运送粮食支援前线的场景,感慨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团队采访老战士王彦生)

姜杭辰说:“跟随老师外出采访,就是参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新时代新征程,也许我们不用像革命先辈那样奔赴战场,但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打造微视频,提升宣传力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增添新的精神力量。去年12月,团队创建了视频号“1921追寻红色印记”,将采访老战士的文字与音像资料制作成系列人物事迹微视频进行推送,用同学出镜串讲的形式弘扬斗争精神,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

赵柳娜、张欣颖负责安排视频工作。当时,团队不少同学因疫情高烧不退、卧病在床。为了不耽误拍摄进程,团队多次召开线上会议进行讨论。“线上开会分工,从脚本撰写、出镜拍摄,到后期剪辑等各个环节,大部分工作都是大家在假期各自完成的。”团队通力合作,线上有条不紊地将各个环节流程安排得妥妥当当。今年3月返校后,新闻学院大一、大四的很多同学也积极投入到视频创作工作中来,跟随团队成员前往南京标志性景点进行外景拍摄,展现出积极传播红色革命文化的热情。

蔡周楠说:“目前上线的微视频有12部,每一部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凝聚着所有成员的心血。”姚宇杰说:“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怎样创造、怎样分工、怎样合作,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值得珍惜。”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备战“挑战杯”,从校赛开始到国赛结束,中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队员们夜以继日、全力以赴,虽然有时感到胜利就在眼前,但转眼又被推翻重新再来。

“在初次提交视频接受专家审阅时问题很多。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对视频不断进行修改。大家精疲力尽,心情沮丧到甚至想要放弃比赛。”张欣颖回忆道,“老师不断地激励我们,对我们说‘制作一盘佳肴,不仅需要新鲜丰富的材料,还需要厨师的烹饪技巧。我们已经有了好的食材,坚决不能败在厨艺上。’”在老师的激励下,大家重振旗鼓,根据专家意见多次进行研讨,重写脚本。经过一次次推倒重来,最后呈现的视频作品终于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一路勇毅前行,团队最终凭借实力和毅力闯进了国赛。国赛通知下达时,距离决赛仅有10天时间。“出征前进行路演那天,我对讲稿还不太熟悉,与其他主赛道的两个团队相比差距很大。一位老师很直接地说我表现不好。”王兰兰说,“当时真的被打击到,但因为时间紧迫,也顾不上难过沮丧,必须抓紧时间好好准备。”

在最后冲刺的10天里,为了进一步完善PPT,队员们反复研究专家意见,用心借鉴获奖作品,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每天都在学院会议室里奋战到凌晨。“每个字我们都要反复斟酌,每张PPT连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在回寝室的路上,校园万籁俱寂,我们虽身心疲惫却感到无比充实。”

收获硕果,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谈及获奖感受,队员们一致认为:“我们走过了遍地荆棘,迎来了春暖花开。项目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届又一届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所得。大家共同的努力在今日结果,而我们只是恰好做了‘摘果子’的人。”

(团队合影)

指导老师张蓓、李博伟表示,新闻学院高度重视以党建为引领,统领各项工作开展,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团队近三年来的访谈活动充分体现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德育模式,这正是红色文化有序传承发展的保障。备战“挑战杯”期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学院领导多次关心参赛筹备情况,并审定参赛方案;校团委积极组织专家,挖掘作品亮点、创新点……这些为团队收获硕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项目虽然告一段落,但“挑战杯”精神传承才是永恒的主题。希望通过这次获奖激发全校同学参与“挑战杯”的热情,再创佳绩,为校争光。

“新闻学院团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国赛特等奖,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团队调研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为主线,将思想引领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把数十位耄耋老人的珍贵记忆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调研报告立意深刻、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硕实践成果。此次获奖既是在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师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新闻学院坚持‘大思政’理念,以‘党建+’模式引导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丹评价道。

来源:《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报》2023年12月1日第三版

版权所有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  苏ICP备  |  苏公网安备   |